网友评论:以路为线向外延伸,唯美的光影,很有感觉。
嘉宾点评:此组作品以“天路”为主题,纵观11幅片子,此幅作品最能点题。山峰层层叠叠伸向远空,“天路”所在山体呈对角线置于画面中心,实现了整体构图的均衡。色彩方面,冷暖色调对比鲜明,白里透红的云朵似浮于山头,明确地揭示了山高天低的高原地理特征,为表现主题提供背景、创设铺垫。而作者对要表现的主体“天路”的取形也有所考虑,选取了最能表现其蜿蜒曲折之态的角度。于是,镜头中的“天路”如河流、如血脉流淌在冷峻的山体上,既使冷调的山色灵动起来,也将观者的实现迁延向远空,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对“天路”这一立意的认同。
此组作品最大的借鉴意义在于:提炼意蕴丰富的立意,选取恰当的主体是旅游风光摄影赖以成功的前提。
但此幅作品由于光线的原因,对比过于强烈,很容易使观者的视线首先聚焦在远处的天空上,“路”体现得不够突出;同样由于光线的原因,山峦的层次、险峻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,使画面的纵深感不够,“天路”之险未能很好地得以映衬。当然,作者显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,所以在构图上尽量减少了天空所占的比例。建议利用黑卡平衡一下画面上下两部分的曝光量,或者利用包围曝光,或许会好一些。
网友评论:略带褪色的色调更突显诚实的古老。
嘉宾点评:威尼斯是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,有“因水而生,因水而美,因水而兴”的美誉。此幅作品单从扣题(微光水城)上来讲,不及组照中的第9幅,但此幅作品仍有可资借鉴之处。首先,拍摄位置选择在近水港口,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,“水城”得以点明;其次,取景没有简单地求大、求全,而是截取了港口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;再次,构图看似四平八稳、中规中矩,但红色地标建筑的拔地而起,仍使画面于平静处见灵动,天际涌动而来的云团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,且云朵的柔软质感和线条,又软化了建筑横竖线条,加上蓝天和碧水相映成趣,使威尼斯城似“浮于碧水之上,飘与天际之间”;另外,刻意制造的褪色影调与欧式建筑本身的特征相互辉映,较好地彰显了水城的古老。
建议取景不要太满,略加大“水”在画面中所占比例,作品“水城”的定位会更清晰,另外若使云朵的形态保留得更完整些,画面会更具美感。
网友评论:画面通透,色彩还原自然,构图大气合理。水天相融,浑然一体,似有身临仙境之感。
嘉宾点评:圣湖纳木错拍摄者甚多,且常以静谧、空灵、神秘作为表现内涵。但事实上,旅游风光摄影常常遇到的问题是“计划赶不上变化”,正如此幅作品的作者所言“高原的气候常常瞬息万变,时而狂风大作”,在此种情况下,果断地变更拍摄思路,依然可以殊途同归、妙趣横生。此幅作品拍摄时湖面有风,从浪形上看风力不小,如把表现重点放在水面上,势必难以契合人们对圣湖纳木错的想象。作者以冰山为界使画面布局呈现出上下对分的结构:天空如瑰丽的画布,冰山如洁白的雕塑,将宁静与永恒凸显无遗,与湖面此起彼伏的碧波构成对比,动静相生,无声胜有声,把圣湖的之“圣”表现得不动声色——岁月更迭,红尘变幻,惟我永恒。整体色温偏冷,使画面显得通透、干净、清凉。天际色彩的渐变于冷调中不经意地透出一丝神秘,而冰川之白更彰显出“圣洁”之气韵,涌动的湖水让人产生对风的联想,圣湖的气息随风拂来,这实在是时机与心机的妙合。
作品的遗憾在于布局略显中规中矩,横向取景偏窄,冰山由左向右渐次趋低若能表现得更完整,使画面右面略加留白,或许更能将观者的视线牵引向远方,使人产生更多遐想。